听说,有人利用期货对冲交易来避税……

 

前两天在赵国庆老师的“财税星空”公众号中,看到一篇关于用期货对冲交易来避税的文章,觉得很有意思,和大家讨论一下。
   
   
怎么用期货对冲交易来避税呢?
   
   
比如说,甲公司取得了一大笔所得,不想缴企业所得税,还想分配给个人股东,不想缴个人所得税。怎么办呢?
   
   
甲公司根据筹划师的建议,找一个期货交易高手,选定一个交易标的,比如沪深300股指期货,如果判定未来股指会涨,甲公司开股指期货的空仓,甲公司的个人股东开股指期货的多仓,多仓和空仓的仓位一样。
   
   
如果股指期货大涨,甲公司就可以确认期货投资损失,投资损失抵减应纳税所得额,甲公司就不缴或少缴企业所得税,甲公司的个人股东确认投资收益,不用缴个人所得税。【备注:个人股票转让所得不缴个人所得税,个人期货转让所得没有明确规定免税,但实际中也参照股票交易没有征税】
   
   
听起来这个方案真的是完美极了,空仓多仓仓位相同,期货交易没有风险,通过这个途径,企业不用缴企业所得税,个人不用缴个人所得税,顺利实现了企业所得向个人所得的无税转移。
   
   
但仔细想想,这个世界上真会有这么完美的方案吗?如果路边的无主果树结满了果实,令人垂涎欲滴但却少人采摘,会是什么原因呢?
   
   
这个方案的死穴是:判定未来股指会涨/会跌。这样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前提,其实是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。
   
   
完美的方案依赖于判断正确,但如果判断反了呢?结果是什么呢?原先的企业所得税需要缴双倍,另外个人的投资损失并不能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,雪上加霜。
   
   
股指期货的涨跌,如果真有人能判断得如此精准,还搞什么实体经营,避什么税啊?直接做股指期货交易多好,举手之间,利润滚滚而来。
   
   
有人说,真有高手能做到,正确率在80%以上。听起来好像风险很小,但实际上80%的预测正确率并不足以保证一个投资者在市场上游刃有余。
   
   
一笔成功的交易,需要考虑买什么?何时买?一次建仓还是分次建仓?何时卖?卖多少?等诸多问题。
   
   
如果一个老板想用这个办法避税,需要避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应该不会小,我相信大金额的投资没有人会一把梭,假设最少分三次建仓平仓,三次买和三次卖,一共6次交易。这个高手每次交易都能达到80%的正确率。6次交易全部正确的概率是多少呢?
   
    80%
×80%×80%×80%×80%×80%=26.21%。可以看出,最终的正确率并不如想像得那么高。
   
   
这是最简化的一个计算,如果交易次数多了,能全部做对的概率更低,做得多错得多。哪怕更高的预测正确率也不能确保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上安然无恙。 这也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中看似高手如云,但能长期盈利者总是极少数。
   
   
在投资交易中,预测正确只是一个方面,还有更重要的是,预测对的时候你投入了多少,预测错的时候你投入了多少。我见过很多投资人,预测的正确率也不低,但最终令他们黯然离场的是,预测对了九次取得的盈利,抵不过一次预测错误中的损失。
   
   
这个我是有亲身体会的。多年前曾经接触过期货市场,当时头脑发热地开了期货账户,也曾经频频获利,但短短两个月中,不但盈利回吐,还赔光了准备小试牛刀的全部本金。
   
   
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,年轻时早点吃亏有利于及时止损。从此,牢记一条投资铁律:不熟不做。从此后不再东张西望地看其他任何市场,外汇、币圈啊,周围都有人给我宣传过,但从此已毫不动心。十余年来只坚守自己熟悉的股票市场中,专注于几个自己熟悉的股票和指数,小有所获。
   
   
其实,巴菲特早就给过世人这样的告诫,但在资本市场上的人性都是相似的,不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教训,不可能刻骨铭心。
   
   
认清自己的能力范围,把自己熟悉的事情做好足矣。
   
   
很多行业的门槛都是显而易见的,没有数十年的学习和训练,相信一个外行人不敢拿着手术刀去给病人做手术,也不敢在众人面前做一场学术演讲。但金融市场是最具迷惑性的,外行人看到的表象不过是在键盘上点买入和卖出,会误以为这是一件每个人都可以操作的简单的事情,殊不知这个行业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行业。
   
   
我真心建议,老板们不要考虑这个节税办法了。用期货对冲交易来避税,就如同电视剧武则天中的情节,王皇后看不惯萧淑妃得宠,找武则天来帮忙,最后,武则天帮王皇后把萧淑妃搞下去了,而且,她还把王皇后给弄死了。您说,这个结局妙不妙?

来源于:梁晶晶